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,中國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,早已刻進了基因里。只是這份向往,在鳳陽縣鄭前亮的心里,不是詩文中的閑逸想象,而是父母鬢邊的霜白有人護,是煙火里的踏實,更是推著家鄉味道走出山鄉時,既嘗過辛苦、也品到甘甜的真切。
2010年,這位80后新農人,帶著對家人的牽掛回到鄉村。如今十多年過去,他不僅把“守著父母過安穩日子”的心愿過成了日常,更憑著一股子“種養+電商”的實干勁兒,讓自家種的桃子、收的花生等農家特產,成了網友追著問、反復回購的“網紅貨”。
歸鄉十年:從服裝廠到田間地頭,在風浪里扎穩腳跟
市場經濟的海洋里,人們追風逐浪。和大多數人一樣,鄭前亮也翻山越嶺,去往上海、江蘇,尋找更多機會。在服裝廠、被服廠里,日復一日趕制訂單,忙到深夜,是他那段日子的常態。
“那時候每次打電話,爸媽總說‘家里都好,你在外別惦記’。但他們年紀越來越大,干不動重活了,我總得回來。”談及返鄉的緣由,他語氣平實卻滿是篤定。
他打包行李告別流光溢彩的城市,回到熟悉的鄉村,一邊照顧父母,一邊接過家里種養的擔子。2011年,他索性和兩位兄弟一起成立“新農家庭農場”,從養豬起步,慢慢流轉周邊土地,把養殖場里的糞便變廢為寶,發酵成沼渣沼液,當成桃園、果園的有機肥。“豬糞肥田,果子長得甜,這樣種養結合,既環保又省心。”他摸著桃樹枝,眼里滿是對這片土地的珍視。
可創業路上從不是一帆風順。非洲豬瘟突襲時,鄭前亮看著圈里即將出欄的豬,連飯都沒心思吃;暴雪天氣壓垮了部分豬舍和果樹棚,他頂著寒風清理積雪,心里又急又疼。
“那時候真覺得難,但還好有村鎮和縣里的幫忙。”他記得,當地派出所的民警聽說農場遭了災,沒等他們上門求助,就頂著風雪徒步趕來了。也是這次經歷,讓他更堅定了把農場做好的決心,不僅為了自己,也不辜負這份來自家鄉的支持。
鏡頭為橋:從“瞎琢磨”到專業運營,讓鄉土味走得更遠
最初,農場的農產品多靠周邊集市和微信朋友圈銷售,“價格上不去,賣得也少。”鄭前亮皺著眉回憶。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后,他試著把農產品搬到互聯網上,還專門成立了“綠色新農人生鮮農產品經營農場”,可沒經驗的他總覺得“摸不著門道”。
直到2022年,他想起用手機拍短視頻。沒有高級設備,就用支架固定在田埂上、豬舍旁;不會復雜剪輯,就簡單“去頭掐尾”,把桃園里摘桃的忙碌、農村人生活的日常、豐收時滿筐的果子都拍進去。“一開始就是想記錄生活,沒想到有人看了視頻來問‘桃子怎么買’。”
去年,鄭前亮接到了做電商以來最大的一單,4千多元的整車桃子被網友訂走,來自陌生人的信任與肯定,讓他信心滿滿。鄭前亮笑著說,如今他的視頻賬號“綠色新農人”已經有了1300多名粉絲,雖然不算多,但經常有粉絲通過視頻找他買農產品,“有個大姐買了一次桃子,后來又回購了三次,還介紹朋友來,這就是對咱產品最好的認可。”

今年六月,鄭前亮又抓住了新機會,參加由鳳陽縣商務局(投資促進局)主辦,湖南惠農科技有限公司(惠農網)承辦的鳳陽小崗農產品電商孵化直播培訓。
“之前拍視頻就是‘瞎琢磨’,這次培訓才算真正‘開了竅’,學會了運鏡抓拍,摸清了剪輯門道,還知道怎么把農產品和電商結合起來。”
現在再拍視頻,他格外用心:繞著果樹拍一圈展現果園環境,湊近了拍果子的細節,讓網友看清品質,“眼見為實才放心”;介紹起桃子,更是張口就提自家的特色,“咱這桃沒沾過化學肥,是用豬糞發酵的沼渣肥養熟的,自然長甜的,吃著有股子小時候的果香!”
眼下,鄭前亮也有自己的煩惱,市場競爭越來越大,網上賣貨的人多了,想讓自家的果子、花生從里頭“冒頭”,越來越不容易。但他從沒想過退縮:“我能做的就是把品質抓牢,咱的果子都是實打實的好東西,再用更優質的視頻讓更多人看見。”
一邊守著父母過安穩日子,一邊憑著一股勁把家鄉的好東西往外推,鄭前亮把自己的新農人生活,過成了獨一份的“鄉土浪漫”。就像他常跟身邊同路的新農人說的:“只要守住品質,堅持下去,金子總會發光,咱鄉村的好東西,也總能走到更多人面前。”





